在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陈祥榕墓碑下的那1排香烟让我涕泪横流

“少年心事在天涯,纵马昆仑未顾家。鼙鼓惊催长戟举,烽烟骤涌夕阳斜。一川风雪侵霜鬓,几缕戎装洗素沙。杯酒阶前追旧事,故人泉下忆黄花。”

这首军报记者丁增义撰写的《遥祭康西瓦》,说的是在祖国西部边陲,海拔4269米的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交汇处的康西瓦达坂东南,荒凉的山坡上矗立的一座纪念碑,这就是被誉为“全军海拔最高”的康西瓦烈士陵园。

在伸手可以接天的地方,这座1962年后建立的烈士陵园中,安葬着108位烈士。

根据名为“离天堂最近的灵堂”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网上灵堂祭文显示,“他们倒下时,绝大部分只有十八九岁。没结婚,没儿女;他们中有的为国捐躯已半个世纪,他们的父母大都已不在人世;他们被安葬在海拔高、远离内地的昆仑山上,长眠在氧气稀缺的离天最近的康西瓦烈士陵园,极少有亲人来这里祭奠他们。”

这篇催人泪下的祭文写道,“不是亲人们无情,而是来这里实在太难。无论他们的英灵是在天堂还是在九泉,多一些人祭奠、怀念,总会让他们多一些欣慰,多一些含笑。”

祭文最后呼吁,“但愿每一年的清明节、建军节、国庆节甚或农历七月十五、冬至日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,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,为这些特殊的英灵们,献一束花、燃一炷香、烧一捆纸!”

平心而论,相较于拥有电影《高山下的花环》加持,矗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屏边、蒙自、法卡山、麻栗坡等烈士陵园,年代更久远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并不被多少人所知。

不过,只需一句话就能让你明白,这些长眠在康西瓦的烈士有多么伟大——“如果没有他们,我们今天走高原,需要的不是边防证,很可能是护照。”

如今,新闻报道显示,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园,又新添了4名英魂,他们的名字是陈红军、陈祥榕、肖思远、王焯冉。

康西瓦烈士陵园大体上坐东朝西,没有围墙,周边仅有一些稀疏的绿植。不过,那座高达8米的“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永垂不朽”纪念碑,在喀喇昆仑山映衬下,却显得愈发高大挺拔,令人敬仰。

最初,康西瓦烈士陵园安葬了83名牺牲战士,其中包括一等功臣3名,二等功臣9名,三等功臣12名,最高职务是副排长。

后来,这里又陆续安葬了天空防区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20多名,在新添4名英魂之前,为108位烈士。

康西瓦烈士陵园虽远离祖国内地,烈士们也与家人相隔万里,但在巍峨的喀喇昆仑山上,他们却并不孤单。

在这里的官兵依然视他们为战友,每每路过康西瓦,都要为烈士们点上烟、敬上酒,以示敬仰和祭奠。

而且,多年来这里还形成了特殊的“铁规”,驻地部队新兵上山先要到康西瓦向烈士报到,老兵退伍也要来这里给烈士道别。

去年8月,《中国青年报》在《再见,葬在康西瓦的兄弟》一文中就向我们介绍了这条令人动容的“铁规”。报道说,“退伍老兵整理军容,整齐列队在烈士纪念碑前,脱帽、默哀、向烈士三鞠躬,不少老兵已经泪湿双眼。”

其实,对于就要脱下军装的退伍老兵们而言,很可能也是“再来看你最后一眼”,毕竟,这个地方太远了,离开了就意味着永别,“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看你们”的愿望虽然足够真诚,但谁都清楚,重逢的可能又是何其渺茫。

“生在喀喇昆仑为祖国站岗,死在康西瓦为人民放哨”。正是一代代戍边军人舍生忘死,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祖国的钢铁屏障。

在《报》的一篇清明特稿《高原丰碑康西瓦》中,曾提到一个令人“震撼”的细节。

报道提及,由于康西瓦远离内地、新藏线艰险难行、高海拔环境常人难以承受,烈士的亲属们很难到现地祭奠。

在2000年8月,曾计划将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迁移到山下的叶城县烈士陵园。为此,边防某团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康西瓦进行前期探查,结果却出现了“略显灵异”的一幕。

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,运输车连续爆胎,最后又熄火“罢工”。当历经波折的官兵抵达康瓦西后,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小心翼翼地开启一座烈士墓,随即却被眼前的情景震撼:“三十多年过去了,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,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。”

奉命执行任务的小分队“当即恢复烈士墓原貌”,并“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”。据说,此事在喀喇昆仑引发强烈反响,最后首长们作出决定,“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,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。”

关于康瓦西烈士陵园,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就是寻亲。以退役老兵杨宝民为首的志愿者团队

2019年6月,老兵杨宝民在前往喀喇昆仑边防一线走访时,知道了康西瓦烈士陵园。在这里,他发现绝大多数烈士牺牲时都非常年轻,不仅没有留下儿女,如今他们的父母也陆续离世。

山高路远,烈士的亲人们,几乎没有机会来到这里祭奠。时光荏苒,一些烈士的信息都遗失在漫长岁月中,有的籍贯不明确,有的名字有误,更有甚至只是注明“无名烈士”。

从此,杨宝民立下决心,“一定要为康瓦西的烈士们寻亲,让他们再次听听亲朋挚友的呼唤,品品老家水酒的香醇,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。”

从最初的网络上搜集零散信息,到四处寻访当年的参战老兵,查找档案资料,翻阅相关史料,经过不懈努力,杨宝民终于整理出“寻亲,以康西瓦的名义”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。

在去年4月的这篇报道中提及,以退役老兵杨宝民为首的志愿者团队“经过近一年的寻亲,安葬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的108位烈士中,已有59位烈士的亲属被找到”。

在新添英魂陈祥榕烈士的墓碑基座上,那排尚未燃尽的香烟,瞬间让我抑制不住情绪,潸然泪下。

如今,网友不必在询问“有人认识陈祥榕烈士吗”时,怯怯地强调“如题,不必细说”,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名字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